MILE米乐集团|官方网站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594780295

MILE米乐集团|官方网站

MILE米乐集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际交流 > 友好学校

MILE米乐集团国际交流与合作十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11-30 23:09

  MILE米乐集团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国际间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教育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文化事务交流与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事业在传统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力位置,也是非常活跃的部分,具有长期稳定性。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对外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整的立法体系,并建立了专业的机构,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国际教育的发展,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以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延续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密切,国际教育交流加强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使教育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成为国际文化关系的长期组成部分,构建起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第二,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体系的形成是按一定规范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三,国际教育交流具有传播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当一个国家形成了规范的教育体系后,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国家形成有一定的基本价值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可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第四,教育具有受众主体年轻化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年轻的一代来进行的教育,因此要怀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进行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要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民众的了解,建立互信的交流氛围,各国要加强关注和重视,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国际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界的和平与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留学生中虽有较大部分是学生自费出国深造,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公派留学生,由政府出资出国深造。我国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在资格审查方面和出国留学条件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如教育代表团互访、合作办学等,但我国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管理有较多限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利于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高效、快速的发展。

  我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现了很多留学生不回国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留学生归国后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节,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海归”变成了“海待”,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了人才流失和人才闲置。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政府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由于政府实施不是国际教育交流,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双边条约;二是文化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三是要建立双边条约教育合作的原则规定;四是多边条约,国际教育组织和其他多边教育合作协议,并在政府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教学的全球或区域会议,自然也有官方合作的特点。政府和国际教育交流的国际法律效力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符合整体利益。

  民间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不同,民间教育交流是在政府教育交流协议的框架下,由民间机构从事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民间国际教育交流较政府间的教育交流而言更丰富多彩,形式更多样化。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科技与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与发达国家、教育大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1]周南照.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国家政策比较和世界态势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13(04).

  近些年,随着中外合作的深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截止2010年12月,该年度我院共接待199名外宾,比2009年增加19%,专项国际交流出访人员达30余人次。2006-2010年我院外宾接待总人数达700余名,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五年来,我院赴国外专项项目出访或学习交流人数145人次,接收国外医学院学生及住院医生自主申请来医院实习的人数达到192次。

  由于得天独厚的医院创建模式,美国罗马琳大学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在邵逸夫医院不同成长历程中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建院前五年,美国罗马琳达大学派遣管理及医疗护理专家全面主持行政、医疗、护理、教学等工作,为医院的迅速发展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1993年来,本院每年派遣8-12名员工赴罗马琳达医学中心进修2-3个月,同时,双方合作的长期进修项目也进展顺利,本院心胸外科及耳鼻喉科两位医生分别于2009年、2010年在罗马琳达医学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培训。截止2010年,罗马琳达大学派遣专家800余人来院帮助开展工作,本院已经选送员工赴罗马琳达大学培训近200名。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的合作,使我院逐步形成了特有的“邵医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亦被国内同行认可并称道。在罗马琳达大学的协助下,我院于2006年底顺利通过JCI认证,成为了中国国内首家通过该认证的公立医院。

  在此基础上,我院近年来又扩大了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德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医疗机构及大学建立的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多元化。这其中,我院与美国Mayo Clinic、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Genesys地区医学中心,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印度亚洲心脏中心,瑞士Zurich大学等的合作最为密切和深入。自2007年与美国Mayo Clinic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本院已派遣20余名高年资医生赴世界一流医疗机构学习技术及管理,而Mayo Clinic已有14位专家来本院讲学。2010年我院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Genesys地区医学中心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并同时启动了与澳大利亚Cabrini医疗集团和日本静冈综合病医院的双向合作交流项目。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入,本院不仅重视医院管理与临床的合作沟通,也更注重海外医学人才的引进。2010年,本院与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合作引进一位世界一流心脏外科专家,自其在本院工作以来,主持开展多项罕见及高难度的心脏外科手术,使心胸外科的技术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提高。通过该科室及医院的共同努力,2010年10月,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正式成立,由心胸外科、心内科、ICU、麻醉科及护理部等多部门通力协作,医院在心脏诊疗方面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2010年度,本院共聘用来自美国、德国、泰国院内客座教授7名,参与为期三年的重点国际合作专项,同时本院还分别与美国希望之城医疗机构、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及德国乌尔姆大学共建了三个国际科研合作团队,培养并引进海外人才,使我院科研及临床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国际学术周”迄今成功举办了五届,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在国内医疗领域已经形成了它的特色和优势,五年来,共有??位国内外医学专家和医学管理精英参于学术周,其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正在不断扩大。

  2010年10月,第五届“邵逸夫医院国际学术周”顺利召开,这次学术盛宴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共计有四十多位国外专家,六百多位国内医院领导者、管理者出席了此次盛会。学术周管理研讨会还特地邀请了Mayo Clinic的管理专家、《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的作者进行讲座,分享Mayo Clinic的成功医疗经验和管理精髓,共同探讨国内医疗事业的发展。

  本院“国际门诊部”于2009年4月对外正式开放以后,受到了本地及周边地区外宾的高度认同。自2010年5月本院与美国Genesys地区医学中心签署全科医生住院培养项目后,已有四位优秀的美国全科医学专家先后长期坐诊“国际门诊部”,他们的医疗能力及沟通技巧极大地提升了国际门诊的服务质量。2010年本院国际门诊部门诊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7%,市场拓展、保险客户以及服务内涵都稳中有升。这三位专家同时还对本院、周边社区医院及医院合作医院的全科住院医生进行培训授课,大大提高了年轻医生的诊疗能力,开拓他们的眼界,使其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4.1 细节决定成败。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工作中,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本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在外宾接待上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流程。从前期联络,制定工作计划,接机、交通与食宿安排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细节的重要性。譬如在住宿方面,本院“专家楼”是专为外国医疗专家设计而建造的,套房各项设施和装修全部达到五星级标准,楼内同时还配有会议室、娱乐室、健身房、洗衣房等等。不仅如此,每个房间内还备有全英文手册,介绍专家楼功能和提供周边生活购物指南,让外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医院环境。手册的内容每年都会进行相应的更新和修改,并附有意见笺供外宾填写。“专家楼”温馨舒适的环境为外宾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与交流工作。

  与此同时,本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还承担本院员工的出国进修等相关事宜,包括面试、协助签证及联络国外医疗机构等。在庞大的工作量面前,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遗漏一个小细节,往往会导致失误发生。因此,注重细节也成为了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中之重。

  4.2 注重原则及创新思维。“外事无小事”,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如何妥善处理与外国专家、友人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前期联络还是会面接待,都应做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当有些外宾提出过分要求时,应给予礼貌回绝,尤其是关于原则性的问题,更不能擅自妥协,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

  外事工作中也有很多规律及流程可循,但切忌墨守成规,要时时注意灵活应变及创新。譬如不同国家的医学专家及学生,饮食及生活习惯会有很大不同,在联络及接待工作不能一概视之,要有区分,尊重他们国家的习俗。在帮助外宾办理签证或临时行医执照等相关事务时,由于国家经常会有新的政策出台,要注意及时更新流程并灵活应对事务办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要将外事工作做到极致,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本院国际办公室每年在总结工作的同时,亦会展望未来,提出一些新思路,新想法,譬如开拓国际保险事务,协助引进海外长期专家等,为医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增添了不少新的亮点。

  4.3 注重医院员工语言能力的培养。本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创造更多的员工语言学习机会。医院已持续九年聘请外教开展英语培训项目,英语角活动等,除此之外,办公室组织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每月一次的英语人文讲座,让医院员工可以在自家门口了解到各国的文化,增长见识。办公室还在院内组织了英语志愿者队伍,让员工不仅可以协助外国专家及学生的工作生活,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从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开始,高校教育便向着国际化发展,各高校把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向都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参考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和学校自身情况,引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但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了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跟得上社会的步伐,输出的人才可以具备国际视野,具备长期可雇佣能力,民办高校都要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MILE米乐集团,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外事的工作是需要很大资金的,要想使外事得以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必然要增加经费的投入,所以民办高校要与国家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助,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尽快的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用到的实验设施,还要将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实时的了解国际信息,更好的学习。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高校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国际意识,拥有世界眼光,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尽快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早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十二条“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已表明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中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视。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扩大教育开放单独作为一章,可见国家相当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那么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何在?它的形式有哪些?

  国际交流与合作,即指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诸如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援助等。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从独立学院国际交流的具体实践看,交流内容和形式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互派。包括中外双方互派留学生及短期交换生、实习生等;2.师资交流。包括互派访问学者和教师充实双方师资队伍、定期举办教育交流活动;3.合作办学。包括各类教育项目,开展学分和学历互认、非学历教育和其他培训等;4.共享教学资源。包括以具体项目为基础的教材、教法、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管理模式等内容的共享。

  我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设立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高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教育部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落户苏州独墅湖科教园区。(2)目前全省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外活办学机构和项目共333个,位列全国第一。(3)实施“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计划,《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来苏留学生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近3万人。(4)通过国家留学基金、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和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资助7000多名教师公派留学。(5)实施江苏大学海外学习计划,每年资助1100人赴国外知名高校学习。(6)全省高校参与建设海外孔子学院29所,孔子课堂53个。(7)苏州大学举办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中国高校国外办学先河。

  我省为深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做出的举措:(1)实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2)加快构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对外开放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3)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和通用职业资格证书。(4)深入实施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和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等项目。(5)深入实施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推进留学生培养制度改革。(6)加强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

  1.经济全球化提出培养年轻一代应对变化发展世界能力的重大使命。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经济与教育有着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和必然后,势必对教育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劳动力标准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因而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任何一个国家要适应全球化,进入全球化,必须培养大学生多元文化的认识与经验,对不同信仰的宽容,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平台,独立学院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这一宝贵契机,贯彻国际化办学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争创特色办学优势,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独立学院自身创新发展的急切需求。突出办学思路的市场化、国际化,加强特色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趋势,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独立学院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出路。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联系的民办高等教育更不能滞后于社会发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民办普通高校的过渡型模式,独立学院只有抓住机遇,挑战自我,争创一流,在积极推进国际化的同时,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突破口,努力追求办特殊,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据统计,那些重视多元文化办学的高校,发展远远领先于不重视多元文化办学的高校。

  3.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需求。(1)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优越。首先,独立学院相对于一般本科学生而言,根据国家的政策收费较高,因而城镇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较优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某些学生毕业后暂不就业,继续求学或出国深造以待发展。其次,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素养高,使得学生从小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特长出众,因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较强,这些都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或出国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兴趣广泛,适应能力强,有较大的可塑性。独立学院中多数学生兴趣广泛、勇于创造和实践,适应能力强,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中多才多艺者较多,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我,追求张扬和自由,往往能够在各类活动中脱颖而出。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情商普遍较高,灵活机智,可能巧妙解决一些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并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和高效的沟通。从这点看,若他们出国留学,应当能很好地适应异域文化和当地的教育模式,运用较高的情商解决可能面临的问题,学成归来。(3)文化基础较差,自律性不够。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责任意识不强,表现出比较自我和主观的倾向,逆反心理较为普遍。学生家庭条件优越而缺乏刻苦努力的精神。倘若一进校就为他们树立本科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宏伟目标,则能很好地激励他们在校四年勤勤恳恳、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历练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留学奠定坚实的学业基础。

  1.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高校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国际意识,拥有世界眼光,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尽快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认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据统计,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呈高位增加,去年全国出国留学总人数高达52万人次,表明了国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希望孩子们成长得更好这一观点不谋而合。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吹响了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些观点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走国际化道路。

  2.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多方引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新教师或外籍教师,引进优秀的教材和教学设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学院注入新鲜血液,为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更上一层楼添砖加瓦。独立学院应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鼓励教师参与任何形式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如赴国外访学、游学、进修、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并将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参与度与教学激励政策相挂钩,大大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并深化国际交流相关事宜。此外,各大独立学院定期开展国际合作相关培训,组织留学深造学术交流会,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全球教育国际化趋势、国内外优质国际合作项目推荐、如何提升独立学院的国际合作能力等主题开展讲座,强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意识,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准。独立学院可以定期对于学院和教师已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和活动进行自检自测,对于优势项目或活动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于不足之处要加以修正和完善,努力全面提升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3.开发特色课程便于学生留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开设一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色课程,加大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首先,开办国际交流英语班(雅思班或托福班),我院目前已实施,为有出国需要的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让他们在校园里顺利通过留学的第一关――语言关,省去了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课程的麻烦。也可开设“国际合作班”,学生四年后直接输送到国外知名高校,采取前两年中文教学,学习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方式,后两年采用英文教学,学专业课,让学生提前感受英语授课的氛围,便于他们出国深造时更好地适应英文授课教学模式。其次,开设有关如何申请国外学校的选修课,如何顺利完成国外研究生课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文化差异与饮食差异等相关课程,让感兴趣的同学修读,一方面为有出国打算的学生提供留学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他学生出国留学的兴趣,进而增加学院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生人数,促进学院该事业健康发展。此外,在学籍管理方面为准留学生们提供便利,如承担推荐信、成绩单、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等翻译工作,随时出具成绩单、在读证明等;另外,独立学院自身可创办学院留学中介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出国服务,可实行“一对一咨询”、“多对一跟踪服务”,直至学生顺利出国留学。如此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最大便利。

  [1]李明阳.关于广立学院国际交流的思考.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4).

  论文摘 要:网络理论作为研究社会关系的手段,为本文提供了研究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方法——本文设计了以高校、科研机构、跨国企业为节点,高校为主体,以合作研究、人才交流、信息共享为合作模式组成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同时引入高校国际化的指标,以网络结构指标为纽带揭示高校国际化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人类已步入以知识为驱动力的社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当今的科学研究以“跨专业”、“跨国界”为特征,任何一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必定同大量的国际合作伙伴进行着实质性的合作。以高等学校作为主体的跨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中国而言,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国内高校参与国际范围内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项目研究的格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是以高校作为主体,以其他国家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等国际组织通过交流与合作而结成的无形网状组织。

  本文采取样本分析法作为研究依据。根据USNEWS国际大学排行榜,从前50名选择10所大学进入A档,从90~100名选择10所大学作为样本另一部分B档。通过样本高校的披露数据,选取合作伙伴数据,包含所在国、合作模式、合作层次等非数值数据(详见附录)。

  我们将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本科生比”这三个指标作为本文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特性与这三个指标的关系。

  一所高校的国际学生数量是该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国际学生越多,其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越大。但是每所大学由于师资、办学资源等约束条件,学生数量不会永远扩大,总数更倾向于在一个范围内保持稳定,国际上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这点上较为相似,均为30000~50000之间。因此,除了考虑国际学生总数以外,更要关注的是国际学生在全部学生中的比例如何。比例越高,意味着在校学生国别多样性程度越大,标志着该所大学国际化程度。

  普遍来说,大学提供的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倾向于创新性的成果,对学科产生较大的革新和推动作用,本科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术深度上不及研究生教育。这两种国际学生之间的比例体现着大学国际教育的侧重。我们定义国际学生类别为:

  本文定义的“国际教师”特指与大学具有正式合同的长期教师,不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客座教师。

  招聘国际教师,促进教师的流动性本身就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与国际学生类似,我们既关心大学的国际教师总量,更注意在全部教师中的比例。国际教师对大学的贡献率不仅仅在于新知识、方法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而建立起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进而扩大组织的外部渠道,为再一次的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可能。

  我们将样本中的国际大学A\B两档的国际学生比例与合作伙伴数量关系图叠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不规则的相关性的关系。处在不同档次的大学,即使国际合作伙伴数量相近,他们的国际学生比例可能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从257到146的区间内,大学的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较不规则,呈现出起伏较大的形态。随着伙伴数量的减少,A\B两档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通过趋势线的添加,我们看到A档大学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B档大学的下降趋势相对A档则下降较快。A档大学的线;B档大学的线,从下降速度来看,B档大学是A档大学的2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校排名整体下降,其国际学生比例随合作伙伴数量减少而加速降低。由于USNEWS的排名方法侧重于“学术同行评议”(Academic Peer Review),“同行的评议”既包含学术的水平,更表示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可见,对于国际生源的吸引力上,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界的口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水平对于具有不同留学动机的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以接受本科教育为目的的国际生源对高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会低于研究生。本科生更加关注的是所学专业将来的市场欢迎程度、学费、留学目的地等;而研究生阶段的留学则有别于本科生,研究生留学往往以所学专业的深化为目的,学习阶段往往可以获得奖学金,能够与导师进行深入的接触从而融入到导师的科研网络中。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国际流动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学术研究。样本中的大学都是国际知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也以研究生为主,由此可以了解影响国际知名大学吸引国际生源的另外因素是其学术能力和口碑。

  样本中的国外A档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比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平均为1.19的8所大学(标准差为0.58)和两所数值较大的大学,分别为4.02的杜克大学和6.80的东京大学。说明这10所大学国际学生中的研究生数量高于本科生,有的甚至远远大于本科生数量。这10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的平均比例为79.2%,标准差为0.09,可见国际知名大学与国际合作伙伴大部分是以共同研究为合作基础,网络中流转的以“创新的知识”为主。由于基于“共同研究”或者“知识创新”导向的合作,势必会衍生出教师和研究生的流动,进行深造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自己导师的推荐与别国的学者共同研究或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研究项目往往配套着研究经费,经费的充足客观上推动了学者、学生间的流动。与A档类似,B档大学的学生成分也以研究生为主。其中有7所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比超过1,最高的为伊利诺伊大学的7.19。与东京大学类似,名古屋大学研究生/本科生比例也较高达到了5.14。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和西澳大学的比例小于1,分别为0.85,0.27,0.55和0.75。该组“研究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比例平均为74%,略低于A档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阶段教育采取德语和瑞典语作为教学语言,本科阶段有较多英语授课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生人数而限制了研究生的数量;诺丁汉大学和西澳大学秉承一贯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学生中本科生比例很多,澳大利亚本身是移民国家,大学往往是移民的第一站;英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诺丁汉大学在亚洲的两个海外校区为主校区提供了大量的国际本科生源,B档中平均国际学生本科生数为2100(剔除三所100多名本科生的大学),而诺丁汉大学国际本科生为3100,远高于平均水平。

  样本中的国外大学的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占多数,有的甚至占绝大多数。这些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占到了75%以上,伙伴关系以“共同研究”为主。另外,大学对国际学生授课的语言也是影响国际研究生/本科生比例的因素之一。

  教师作为大学进行知识传播、创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教师则是带来国外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创新。

  首尔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三所来自东亚的大学的平均比例为7%,其他国外大学的平均比例为27.47%,标准差为0.02。我们将“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的比例与国际教师比例联合研究,查看二者相关性。

  国外大学两者之间没有表现出具有相关性的特征,比例分布比较混乱,没有呈现出规律性。以初步看出,国外大学在国际教师流动上与合作内容的关系不十分紧密,虽然国际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基于合作项目的流动并不是主流渠道。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由于国际知名度、汇率因素和整体社会环境中国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师只能通过政府间、校际的合作项目展开,这些项目往往配套经费、实验室等物质保证。学校如果不通过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而自聘高水平专家,则绝大多数大学是无法支付高额的薪金和其他待遇,因此中国大学国际教师的引进往往是“项目驱动型”,国际教师数量与“教师交流型”项目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国外知名大学特别是来自欧美地区的大学,由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宽松的教育机制使得教师流动十分普遍,且大学对教授采取聘用制度,政策十分灵活。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需要自发地选择自己理想的研究场所。因此国外大学的国际教师数量与类似的合作项目关系不紧密,虽然合作项目可以向外输送国际教师,但更多的国际教师是通过自荐应聘到校任教。

  国际教师是知识在不同势差进行流动的传播者,而国际知名大学往往集中在欧美地区,因此这些大学的教师就成为传播最新知识的人。而目的地则需要学者自行选择,而上文中从统计结果中也能看出,即便是经济发达、科研水平很高的东亚的日、韩一流大学对国际学者的吸引力程度也十分有限,这说明文化也是阻碍学者在不同国度间流动的不可忽视因素之一。

  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已经是他们吸收研究生阶段国际生源资的重要渠道,表现在合作网络的特性(度与研究型合作模式)与国际研究生指标较为紧密的相关性;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对国际生源贡献程度有限,二者相关性不明显。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中国以本科生为主。

  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师资比例较高,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数量相关性不高,这与国际人才较高的自发流动和宽松的政策有关;中国大学的国际教师比例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紧密相关,中国大学的国际师资的引进主要依靠政府、校方主导。

  附录:国外大学样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度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西澳大学、乌普大学、KAIST。合作数据采集:大学名称。合作对象档次、合作对象排名、合作对象名称、合作对象所在国/地区、合作对象所在洲、合作层次、是否联合研究形式、是否教师流动形式、是否学生流动形式、是否合作协议形式。此研究受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52WR40/天津高等学校国际交流网络的创新性研究》资助,系研究成果之一。

  [2]朱宗顺.教育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 1978~2000.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第26届泛太平洋地区不动产评估师、估价师和咨询师大会为期四天。此次会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来自泛太平洋地区的不动产专家、评估专家、咨询顾问以及业内人士汇聚一堂,就世界范围内与评估相关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大会共举行了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题包括:提升评估行业的水准、评估行业在全球所面临的最重大挑战、泛太平洋地区区域性资产展望、21世纪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等。会议还分别在五个分会场举办了专业论坛,共有五十多位专家就国际评估业普遍关注的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并与代表进行了互动。与会嘉宾围绕评估世界经济热点和最新的评估实践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讨,分享了各地区的发展经验,使与会人员视野更加开阔,专业认识更加深刻MILE米乐集团。

  通过参加本次会议,强化了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与澳大利亚财产学会、泛太平洋地区不动产评估师、估价师和咨询师联合会成员组织及其他相关组织之间的专业交流,使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了解了最前沿的国际评估信息与技术,同时也提升了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本次会议,使我会对2011年新版国际评估准则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准则委员会主席史蒂文·舍尔曼先生在“提升评估行业的水准”的主题演讲中,详细介绍了2011年新版国际评估准则的变化:相较于以前的版本,新版国际评估准则淡化了多年来偏重房地产的倾向,以原则替代规则,目标是建立国际公认的适用于各类评估对象的评估准则和要求;明确评估方法和途径,对其应用不作详细描述,相关内容将作为单独的评估技术指南;删减专业词汇表,术语表已从100多页减少至仅有3页的评估常用定义,并减少了重复的概念和定义,使新版国际评估准则更加简明,便于阅读和理解。

  本次专业论坛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专业组织负责人和评估行业的精英,探讨了近五十个国际评估行业关注的最新、最前沿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世界经济趋势、新的技术方法(回归分析法)在资产评估中的运用、品牌建设对提升评估价值的重要作用、未来的财产税与评估定级、自然灾害损失的评估、森林资源评估、矿产资源评估、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无形资产评估、不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会议的演讲嘉宾包括前政府官员、大学教授、泛太平洋地区的评估专家、不动产公司和顾问公司的负责人等等,专家们就评估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共享了各国在评估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就评估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专业论坛成为泛太平洋地区评估行业的最新信息的聚集地,成为我会了解世界评估行业的又一窗口。

  本次专业论坛议题广泛、观点新颖,使我会一行对国际评估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直观的感受:

  一是各国的资产评估范围都在扩大。评估类型呈多样化趋势,包括对不动产、机器设备、个人财产、无形资产和企业整体资产在内的各类资产进行评估的情况在各国普遍存在。

  二是生态评估逐渐增多。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评估、生态评估渐成趋势。日本评估协会的灾难风险衡量分析与投资者的减少风险意识、台湾地区关于对台湾受污染地域重新整顿后的评估等,都是评估行业对新资产类型评估的有益尝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

  三是评估服务细分化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评估服务市场会越来越细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评估服务需求,有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些是不可以预见的。比如在菲律宾出现了洪水对菲律宾房地产影响的评估实践,澳大利亚出现了对“水权”的评估、对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评估,以及关于葡萄园的评估等等,都为评估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次论坛上,一些国家谈到了各国对资产评估行业管理的观点和看法,总的来看,统一管理是国际评估行业的方向和趋势。

  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的标准委员会主席史蒂文·舍尔曼先生在“提升评估行业的水准”主题演讲中提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的公众开始重视评估行业的管理体系问题。在美国,一个专业估价师能够从四个不同的组织获得五种专业证书,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体系,造成了评估市场的无序和混乱,使资产评估师的社会公信力下降。未来,资产评估行业应该建立单一的资格认证系统,保持评估行业的专业水准。

  目前,中国资产评估立法正处在关键阶段,借鉴已有国际经验对中国的立法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鉴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分散的评估行业管理体制,一步到位实现全面统一管理有较大难度,考虑到历史情况,可以研究探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顺应国际评估行业发展趋势的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评估行业管理体制,在评估行政管理、资格管理、自律管理、准则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实现统一管理和分散管理的有机结合,推动评估立法进程。

  2011版国际评估准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诞生的。经过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合理的评估准则和有效的监管对改善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新版《国际评估准则》的制定是在全球广泛征求意见、响应全球和各国(地区)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国际评估准则的呼吁基础上产生的,力求明确各类评估业务所适用的概念和原理,以提升评估工作的一致性、透明性及公信力。

  我国评估准则应借鉴国际评估准则的制定理念、准则结构以及部分准则内容,吸收国际评估准则制定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评估行业的基本情况、市场发展状况,建立中国评估准则的动态更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准则体系,为行业发展奠定专业基础。

  (一)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黑龙江区域经济已有长足发展。黑龙江省要想发展,首先必须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这一切都与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适时根据省情,分析现有的人才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积累经验且向所需专业方向发展。黑龙江省要振兴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了解国外文化的科技人才将会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扩大再生产, 科技进步和各项开发项目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将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高职院校积极展开国际对外交流能够促进科技的创新和理念的碰撞。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深化经济改革带来新机遇。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和教育整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一线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能服务地方,还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综合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高职院校走出国门之路。

  课题组经过在黑龙江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投放问卷进行调研。对展开对外交流合作院校深度访谈。对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在调查的16所黑龙江省内高职院校中11所均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占所调查院校的69.8%。其中有5所职业院校没有开展任何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从展开国际交流合作的职业院校了解:黑龙江省由于地源优势90.9%的职业院校均与俄罗斯的友好城市有合作项目往来。排名第二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如下表。

  (一)国内外联合办学:1.“2+2”模式――在国内学年后,编入国外本科院校大三学习,能拿到双学历。2.“2+1+2”合作模式在国内修完两年的学分后,第三年到国外接受一年的语言培训,申请2年的专升本,修满学分取得国外大学的本科毕业证。3.“3+2”合作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学习语言达到外方要求,可持毕业证直接申请专升本,学制2年。

  (二)开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主办和承办各种大型会议、国际交流论坛等来提高高职院校在国际高等技术教育中的影响力。长期或短期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课程。职业院校领导及各类专业教师前往境外国家考察学习,探索合作项目,交流办学经验。国际往来频繁,增进了院校间的友谊,扩大了交流范围,提升了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留学生互换:境外大学在校生到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习交流。高职院校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

  (四)外企就业: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创办以企业品牌为名称的订单班。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力打造国际化技能人才。

  尽管黑龙江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但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践缺乏对宏观设计和战略联盟思维。各高职院校自为战、整体层次不高,政府教育职能部门欠缺对各院校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二)黑龙江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合作模式单一,尚不能结合各高职院校特点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等高层次的合作。交流合作多采取N+N合作模式(境内几年再加境外几年),这种合作满足了学生专升本的愿望。但没有引进国外先进资源,高职院校成为了外国本科院校的留学生预备班、生源基地和留学中介结构。不能有效开展有高职特色的具体合作。(三)政策扶持、资金来源、生源质量、师资待遇等内在因素影响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为招生盲目设置市场热门专业。无法真正建立起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完善的体系和战略,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交流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对优秀的合作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展开高职院校间的合作,有利于提高黑龙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高黑龙江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黑龙江省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

  (二)根据市场需求, 引进符合黑龙江省实际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考虑学科间的优势互补,采取国际化战略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选择合作伙伴,科学地定位目标。通过有机的嫁接与合成,吸收、消化和创新,迅速提升自身水平和层次。

  (三)促进高职院校双向的国际交流。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要向世界上发达国家引进其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输出意识,把黑龙江高职教育形成品牌服务输送到其他国家,。通过与境外联合办学等形式把外国留学生招到国内来展开我们的留学生教育。

  (四)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 设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能力。将国际交流合作融高职院校其他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促进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教育国际化。加大与国外合作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进修课程、学历教育等活动;开拓并创新合作模式;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

  [1]赵凌晨.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在这个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为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重要文件,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号召,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各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迈向高潮。

  2016年4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并把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作为重点部署工作之一。强调“要通过教师学生友好往来等平台,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相关制度”。[1]

  2016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更是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了系统化设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指出“要广泛吸收和借鉴沿线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优势,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互融、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高职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2]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局面,主动服务于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两大倡议。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用型技术人才,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首先和主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满足该任务应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有三大类:不同领域的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大量通晓当地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人文地理的人才;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要通过不断为教师提供各种教育与实践的机会,帮助其在教学、研究、服务、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从而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软实力。[4]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师资培养是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海外学习,可以开阔高职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更新管理人员、专任教师的管理和教学理念,将国外高职教育的管理经验、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成果恰当应用于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促进教师了解专业相关领域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从而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笔者对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功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剖析,分析其特点,总结其经验如下。

  “中国制造2050”“一带一路”等倡议的提出,为高职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打造中俄教育合作典范。该校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强强联合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专业建设;拓宽交流渠道,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开展留学/就业服务,铸就合作品牌。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铁路员工培训,开办全日制留学生教育,泰国留学生学习铁路专业知识。定期为坦赞铁路总局、埃塞俄比亚轻轨、吉布提铁路公司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并派出专业教师赴摩洛哥援建“建筑与公共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选派专职管理人员赴埃塞俄比亚协会协助其进行“亚吉铁路”的运营筹备工作,助力中国铁路走出去。

  区域优势明显的高职院校,一般来说,国际化道路中体现较强的区域特色。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设有8系35个专业,覆盖温州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该校以“专业共建――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合办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项目,该项目获得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合作院校方五年中期检查。

  通过搭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得以在师资培养、课程开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多方面实现国际化。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台湾三所大学合作办学,开展引进师资、开发教材、共享课程、引进台湾资格证书考试、与台资企业订单培养学生、开展专业见习等,做优合作办学项目,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结合上文的经验总结,及笔者的前期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株洲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与分析》[5],提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策略,总结如下:

  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开放政策。解放思想,指各高职院校应树立全球意识,尊重、吸纳、并包容沿线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开放政策指职业院校须从顶层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规划和设计[5],合理规划倡议,建立健全服务体制和机制,以开放的政策引领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均衡考量国内外、区域内外、行业与企业、双边与多边等因素,形成开放的双向流通机制。

  创新“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调动国内外、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因素,发挥院校自身优势,积极开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行业、学校、机构等多种合作方式,并注重专业设置的国际性、人才培养的跨界型、师资培养的跨界性、人才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要借助多种资源、多方力量、多条途径提升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建立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既要为社会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更迫在眉睫的是要以建设一支国际化的高职专业师资队伍为前提。

  这些年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对发达国家理念的学习、经验的借鉴,但是有些经验和模式无法简单复制,需要进行二次研发。在研发中需要借鉴包括行业标准、实训模式、质量保证等在内的一系列课程体系,比如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引进来不等于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先进经验的本土化。引进来的关键,是将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模式融会贯通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社会、产业、行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等在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我们要发展与中国企业及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巩固这些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市场,使其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总结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的经验,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产教协同、校际合作、联盟作战等几种模式。高职教育“走出去”,要以国家倡议、政策为行动纲领,讲究竞争策略,准确定位,有规划、分步骤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国际化倡议;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如专业特色、区域优势等,将各方目标有机结合,让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真正成为各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

  2003年8月22日,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与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今天举行了关于在医疗保险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的签字仪式。这项为期三年的合作旨在加强国内国外的信息沟通,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柯石谛出席了今天的签字仪式。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成立后,积极开发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及民间机构的合作。这次与阿斯利康公司签署的协议以及即将开始的合作,对于借鉴国外医疗保险管理经验、提高中国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国外同行联系、促进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阿斯利康公司是全球五大领先制药公司之一,在消化、心血管、呼吸系统、肿瘤和麻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中国,阿斯利康公司拥有1200名员工,并建立了生产基地和东亚区临床研究中心。借助其雄厚的研发基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销售体系,致力于在诸多重要治疗领域为广大中国患者提供富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医药产品。同时阿斯利康公司通过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等广泛的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外高校之间正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高校国际交流是指在不同国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高等教育合作、高科技合作、师资队伍交流。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有很多形式:1.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互派访问学者,促进国内高校的师资力量。2.与国外先进地区的高校互换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去国外高等学府深造进修。3.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提高国内高校的发展MILE米乐集团。4.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共享网络课程。5.与国外知名高校或企业共同举办国际会议、高等级论坛、名师讲坛等交流活动。

  在文化学术交流方面,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年鉴显示,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106个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国际代表人数达3700多人。上海交通大学拥有6个文化交流中心,定期举办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活动,有助于让中国学生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

  在国际项目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已设立8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5项国际联合研究基金;上海交通大学现共有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其中6项合作为工商管理学学科,2项合作为医学学科,2项为工程学科。

  在学术互换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共开设18项寒暑期国际项目。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与19个国家的73个国际高校签有学生交换协议。

  在国际会议方面,清华大学每年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80个,会议参会总人数近万人次,其中境外代表近五千人次。

  在师生互换方面,每年清华大学约有450人赴约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半年以上的留学深造、进修和合作研究,其中约五分之一为教师。

  在留学生方面,有来自约100个国家的30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清华大学学习,其中70%的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30%作为访问学生进修专业课程、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汉语言文化。

  目前武汉大学已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在文化学术交流方面,学校国际学术交流气氛浓厚,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在师生互换方面,武汉大学共有9个暑期短期项目,涉及英国、美国、加拿大三个国家。武汉大学与18个国家的高等学府共同开设83项校级的学生交流项目。

  上述三所高校是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顶尖高校,他们的国际交流合作数据可以代表中国顶尖高校的国际合作趋势,从中可以得出的较为准确的数据统计结论。得出结论,中国顶尖高校目前都在建立国际化战略,积极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紧密联系,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支持国际科研合作、增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国际多样性、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

  高校的国际化合作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国际化的本质与终极目标在于实质性推动科研及人文交流。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可持续的国际合作,受益范围不但涵盖科研和教学,还辐射广大教师与学生。

  高校大力支持国际科研合作,有助于高校促进科研人员和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帮助高校的师生更全面的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同时也为各个高校宣传自己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增强学校在同行学校科研方面的影响力。中国高校与海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点对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可以集中研究全球热点问题和双方共同关注的领域,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作研究。

  国际化可以提升学生群体的国际多样性,构建文化多样化的校园。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其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高校积极探索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努力与海外名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多元化背景为学生带来新鲜事物和独特体验,有益于培养一代新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卓越、高效、国际化、创新的师资队伍,确保高校提供一流教育,创造一流学识。国内高校的老师得到去国外一流高等学府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本身的进步和发展。

  高校开展国际化课程、各国文化交流中心,有助于增进校园文化多样性。通过线上课程的共享,国内高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知识,显著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声誉。知识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学校不仅将通过走国际化道路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且致力于创造和传播先进知识,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我国顶尖的高等院校正在积极建设国际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与国际教育界、学术界、国际一流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并加强合作交流。因此高校可以跟上世界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步伐,依靠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与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接轨。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可以帮助中国高校建设更优质的师资队伍、借鉴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培养更国际化的学生,从而促进自身水平,也有利于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这是打造国际一流学府的必经之路。

  [1]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处.教育部直属高校二一二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13,10.